隨著地緣政治風險加劇,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正迎來一場前所未有的結構性重整。自2025年起,美中科技戰延燒至晶片製程設備與EDA軟體,出口管制成為常態,讓「製程主權」從產能競賽轉為攸關國家安全的戰略課題。在這波轉型浪潮中,台灣憑藉晶圓代工領先優勢站上全球舞台,而「設備自主化」更成為鞏固科技地位與製程韌性的必要關鍵。
深耕電漿製程技術的本土設備廠——暉盛科技,正是這波浪潮中的重要推手。長年投入自主研發的暉盛,擁有自製電源模組、控制系統與製程腔體等全機設計能力,並結合模組化架構與奈米級能量控制,成功打造出可靈活對應先進封裝與載板製程的電漿處理平台。不僅打破對外部設備依賴,也展現本土技術自主的真正價值。
在三維異質整合(SoIC)逐步成為下一代晶片架構核心技術的同時,「Hybrid Bonding」成為實現多晶粒垂直堆疊的關鍵工藝,而暉盛的電漿處理技術,正扮演著幕後功臣的角色。其平台可精準控制等離子體能量,有效清除晶片界面有機殘留與氧化層,並在原子尺度激發材料活性,使晶粒間能在低溫下實現高強度鍵合,大幅提升製程良率與穩定性。這項技術已從輔助性設備轉化為影響整體封裝可靠度的核心工序。
面對FOPLP(Fan-Out Panel Level Packaging)快速崛起所帶來的製程挑戰,暉盛的設備同樣展現強大應變能力。FOPLP因具備高產能與成本效益,被視為封測產業的新藍海,然而其對大面積基板(如850x750mm)與異質材料處理的均勻性要求極高。暉盛憑藉其高均勻度電漿處理能力與模組化設計,成功實現Hybrid Bonding前處理、玻璃與ABF載板蝕刻、Mini LED封裝等多元應用,持續拓展其「電漿核心、全流程支援」的解決方案版圖。
在產業對製程韌性與資安穩定性的需求不斷升溫之際,半導體設備的角色已從生產工具轉變為關鍵戰略資產。暉盛科技正以「技術自主」為核心戰略,提供快速導入、靈活調整與即時維運的本地化方案,在全球供應鏈風險高漲的當下,為台灣先進封裝產業築起一道堅實防線。
從SoIC的原子級鍵合,到FOPLP的大面積處理挑戰,暉盛科技證明:台灣不僅有能力造設備,更有能力創造具競爭力與升級潛力的製程技術。設備自主化不只是應對風險的解方,更是推動半導體產業持續領先的創新引擎。未來,暉盛將持續以電漿平台為基礎,攜手供應鏈夥伴,在瞬息萬變的全球競局中,打造屬於台灣的製程韌性新典範。